研究课题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探索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探索—以“雅安模式”为例

来源: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日期:2016-01-12

作者:王伟楠 王书华 许竹青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随着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以及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日益丰富,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弊端逐步凸显。“雅安模式”的建立,正是瞄准高校科研与产业链条结合不紧密、针对性不强、转化应用成效不明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突出等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适应雅安市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现以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雅安市政府共建的“雅安模式”为例,阐述其科技推广服务的基本做法、运行机制及创新之处,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131月,四川省雅安市委市政府和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出台了《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试行)》,启动了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家试点。试点建设两年多来,在农村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引领、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科技部万钢部长称为“雅安模式”。

1 “雅安模式”的基本做法

一是构建示范基地牵引模式。目前,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雅安市共建种子生产基地,农业综合技术及优质粮油高产示范基地,果、蔬、茶、经济林木开发,饲料生产,畜禽养殖等试验示范基地21个。这些特色产业基地以雅安市县()服务中心为主体,重点建设和发展茶叶、果蔬、中药材三大产业。其中,雨城区、名山县为茶叶基地,石棉县、汉源县为果蔬基地,宝兴县为中药材基地,特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农牧业发展。以宝兴县中药材基地为例,截至201412月,全县药材总面积达22.87万亩、产量1.1102万吨、药材总收入8651万元。

二是构建产学研结合模式。截至20149月,新农村研究院已与雅安全市31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培训企业科技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转让、科技推广,与企业建立稳定的组织、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了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些企业既是学校的合作伙伴,又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也是培养创新人才重要的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的深化不仅增强了学校的经济实力,推动了学校科技和学科建设的发展,而且也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企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雅安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三是构建科技园带动模式。四川农业大学与雅安市政府共建了雅安国家科技园区,以及雅安名山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雅安天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雅安荥经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其中,雅安国家科技园区总面积221.7万亩,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组成。园区结合雅安地理气候和自然资源优势与四川农业大学的生物技术研发优势,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发展,采用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层建园模式,主导产业有茶叶、林竹、中药材、水禽4大产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物制药产业。在园区的辐射带动下,全市已有1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获准认证,有34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居全省各市州之首。

四是构建农业专家大院模式。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按照“聘请一位专家(),建立一个大院,成立(引进)一家公司,建立一个基地,带动(形成)一项产业”的总体设想,围绕“五技”,即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先后在雅安市创建了水禽、茶叶、藏茶、中药材等12个独具特色的专家大院。其中:雨城区水禽专家大院、名山县茶叶专家大院、荥经县长毛兔专家大院、汉源县水果专家大院、石棉县草科鸡专家大院被科技部列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单位”。截至2012年,雅安市12个专家大院所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558万元,建立科技示范户6359户,带动农户53130户,培训人数63347人次。专家大院的建设为雅安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科技支撑,成为引导雅安农业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

五是构建专家团队协同服务模式。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技挂职、科技包村、“百名专家兴百村”等多种形式,把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植入农村,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遴选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生产经验丰富、管理能力较强的中青年专家、教授,深入到农村第一线,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指导工作。此外,还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智力资源集群优势,通过“研究生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团”暑期实践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尤其是重灾区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把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传授给农村劳动者。

2 “雅安模式”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从一个新鲜名词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合作方式,“雅安模式”的独特与创新正逐步影响并改变着雅安和四川农业大学的发展。

2.1 组织结构的独特性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仅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无法深入和持续发展,必须积极争取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推动力,同时,还需要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农技人员的广泛参与。“雅安模式”的组织核心是雅安市和四川农业大学共同组织成立的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雅安市委书记和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轮值担任,真正实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领导小组下设雅安服务总站,按照公益性组织进行运作,含有茶叶、林竹、果蔬、中药材、畜禽五个产业部和综合服务部。试点县(区)设立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乡(镇)服务站,搭建“总站—服务中心—服务站”三级科技服务平台,形成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将高校的科技优势与地方政府的行政资源进行了深度整合,通过技术指挥权与行政指挥权的结合,突破了以往的科技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了农村科技创新资源,盘活了基层农技推广资源,在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下建立起互动、交流、协作机制,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

2.2 制度管理的创新性

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在人员配置上,增加科研编制,采取固定编制、流动编制与聘任科研助理相结合,在确保教学和基础研究师资力量的前提下,让更多的教师有更多的精力,专职从事研究开发与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其次在考核机制上,先后出台了《教师工作业绩评分标准》、《教职工奖励暂行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四川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推广管理办法》等分配奖励制度,突破了高校考评体系中只看重课题、教学、论文等指标的方式,将农技推广纳入了教师的考核范围(下乡每天按6小时课时计算),让科研人员不仅能“顶天”搞科研,而且能“立地”为农民。最后在成果转化上,鼓励学校包括离退休教职工在内的科技人员到地方创办公司、到农村或企业搞技术承包或技术入股,大力支持技术转让。通过成立专业的市场化组织,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经纪人,壮大面向市场的农业推广活动。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学校的最新科技成果,开拓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推进技术入股与成果转让,逐步构建了“学校+经纪人+农户”的市场培育模式。目前,多名教师在川农高科和正红种业等50多家农业科技型企业享有技术股份,让以往“浮”在空中的应用型的科研成果落地发芽。

1 四川农业大学公益性科技服务的激励政策

科技服务

奖励办法

科技包村

优秀10/年、良好7/年、合格5/

科技特派员

省级科技特派员9/年、市区县级科技特派员3/

科技培训

校内培训20学时计1分,校外20学时计1.1

科技下乡、咨询、指导、扶贫

0.1/

省、厅、局下达的非项目类科技行动、方案、计划等编制任务

2/

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国家表彰计10分、省级5分、地市州县3分;国家媒体报道2/人、省级1/人、其他0.2/

2.3 行动实践的创新性

一是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在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下,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是割裂的,导致了农村科技需求与供给不协调。在“雅安模式”体系下,农业科技的供方四川农业大学主动到雅安当地寻需求,围绕当地农业生产需求安排农业科技研究方向内容,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无缝衔接。同时通过县级农业服务中心及乡镇服务站,将创新链下移,更加贴近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与推广的结合促进了农村科技的供需匹配,提高了农业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

2 “七五”以来四川农业大学推广效益统计表

名称

年度

经济效益(亿元)

七五

19861990

60

八五

19911995

100

九五

19962000

165

十五

20012005

205

十一五

20062010

256

十二五(2015年未统计)

20112014

262

数据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研究院官网。

二是将农业教学与农业科技培训相结合。四川农业大学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优势,发挥试验站、示范基地的培训平台作用,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结合农民的技术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对雅安市农村基层技术干部、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管理知识和经营技能的培训,极大推动了雅安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四川农业大学在各试验站建立技术培训网点,集中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培训;在各示范点的田间地头开展大规模的农民科技培训,形成了“学校—试验示范站—示范点”三个层次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为地方政府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综合管理素质、政策水平和执行能力的提高,为农村农业科技骨干的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2014度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00余期,培训人员1.5万余人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60多亿元。

3 “雅安模式”的思考及建议

对很多地方政府和涉农院校来说,“雅安模式”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关键问题是,雅安模式是不是可以输出的?答案是独具特色难以简单照搬,这种独特性涉及一个重要领域,那就是政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1991年的第一次校地合作开始,“雅安模式”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与雅安当地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政府是雅安模式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3 “雅安模式”的合作历程

时间

阶 段

   

19911998

初期探索

1991年签订市校合作协议为标志,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市校在合作领域上局限于传统大农业上的单个项目的合作

19992002

拓展创新发展

19992月签订市校合作协议为标志,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提出了“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思想,重点在共建农业科技园区、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32010

全面纵深推进

20031月签订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为标志,首次提出了全面合作。在20094月召开的市校合作会议上,首次确定了市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市校轮值会议制度。这个阶段前期的特点是实施“人才、标准、专利”三大战略,中后期提出“巩固基础、拓展领域、创新内容、提高实效”,开展更加务实的市校合作

20112015

全面合作

共同发展

2011110日,市政府与四川农业大学签订了新一轮的全面合作协议。协议明确,四川农业大学以人才支持、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方式与雅安市开展科技合作

在资金上,雅安市财政每年都会安排300万元的项目经费以及100万元的市校合作经费,用于支持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在行政上,通过设立科技副县长(兼任产业中心主任),给予雅安服务总站最大的行政指挥权,用于统筹各级科技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与政府部门的深度融合是“雅安模式”的最大特点,但操作不好也会形成政策依赖性。因此,如何形成良性的制度将是“雅安模式”能否持续发展和复制的关键所在。基于以上对雅安模式的一些思考,对今后大学农业科研与推广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彻底将涉农大学纳入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之中。当前,大部分涉农高校参与农技推广工作还只是因受到政府鼓励,在小范围内发挥作用,对整个推广体系仅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这一点上,“雅安模式”已经走到了改革的前沿,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要使大学真正融入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就要整合相关涉农资源,实现“863”、科技支撑等国家主体计划以及重大成果推广等各部委行业科技计划与大学试验示范站的有效对接,聚集项目、资金、人才等科技创新要素,加强大学在区域产业地带试验示范站建设;在大学试点推行农科生培养学费减免和定向就业政策,鼓励更多有文化知识的年轻人投身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完善大学的考评机制,全面设立农业推广教授岗位制度1

二是为涉农大学职能的发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目前我国大学推广项目的经费一方面是靠申请项目基金取得,具有短期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是靠政府的专项拨款,但不同领导对农业推广的重视程度不一致,故每次政府换届都可能意味着不再能获得原有的支持,不利于大学推广的长期稳定发展。在美国,大学农业科研与推广经费同样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但由于美国具备配套完善的政策法规,使得其推广可以持之以恒,美国农业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了联邦政府及州政府对州立大学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的拨款数额和每年的增长比例。各州、县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来保证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落实。联邦农业部则负责对各州农业科研、推广经费财政预算进行监督。各级政府支出的经费中,州一级最多,其次为联邦政府、县级。如马里兰州科研推广经费中,联邦政府占15%、州政府占45%、县政府12%。未来,需要政府在制定或修改完善诸如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法、技术合同法、成果奖励政策等方面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并设立专项资金,为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创造持续有力的供给环境。

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化建设,打造“互联网+农技推广”。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涉农高校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如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远程教育,配合现有的广播、电视、杂志、报纸等大众媒体,形成形式多样、手段先进、立体交叉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具体可建立全国性的大学农技推广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服务内容应当从产中技术拓展为农业、农村、农民需要的全过程,服务范围小到农户、村、乡,大到县、市、省甚至全国,提升涉农高校社会服务水平。